心灵感应的量子基础:通过衰减波和 1-膜弦理论沟通心灵
![](https://contactproject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2/telepathy-989x1024.jpg)
这是一篇姊妹文章 “发现超光速脑波”,专注于超光速 (FTL) 对心灵交流的影响。
引言:量子物理与意识的交汇之处
人类大脑是一个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的迷宫,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课题。然而,它最深奥的奥秘——意识、直觉,甚至心灵感应的潜力——仍然难以捉摸。量子物理学的最新发现,特别是在 量子隧穿 和 倏逝波,再加上神秘的拓扑结构 1-膜弦理论,表明大脑的内部运作可能违背经典物理学。它们甚至可能违背爱因斯坦的宇宙速度极限。
量子隧穿:突破光障
1962 年,物理学家托马斯·哈特曼发现了一个悖论:像光子这样的粒子可以穿越障碍 即刻,无论厚度如何。这种“哈特曼效应”暗示了超光速运动,粒子绕过了经典的时空约束。几十年后,Günter Nimtz 和 Horst Aichmann 的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不是理论上的。通过以 40 倍光速的速度通过量子隧道传输莫扎特的第 4.7 交响曲,他们证明了 信息 其本身就可能超越光。
关键见解:量子隧穿依赖于衰减波——瞬时电磁场,衰减速度呈指数级,但传播速度比光快。当粒子遇到障碍物时,这些波就会出现,进入一个时间和距离消失的维度。
大脑中的瞬时波:WETCOW 启示录
2023 年,神经科学家 Vitaly Galinsky 和 Lawrence R. Frank 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想法:大脑的“噪音”实际上可能是 弱衰减皮质波 (WETCOW)。这些波,之前被认为是静态的,可以实现神经元之间的超光速通信,这表明心灵感应可能存在基础。
- 工作原理:当大脑中的电信号碰到突触屏障时,衰减波会穿过。它们比光更快地传输信息。这与显示决策大脑活动的实验相一致 前 有意识的觉知。
- 启示:大脑的处理速度——每秒可进行 1,000,000 万亿次运算 (1 百亿亿次浮点运算))——可能源于这些量子捷径。星形胶质细胞是连接数百万个神经元的星形细胞,反映了宇宙结构(如银河网络)。这暗示了一种针对超光速信号优化的通用架构。
1-膜弦理论:永恒的拓扑结构
![](https://contactproject.org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1/1QKb-91S-CBTi3OWcrRN2Kg.png)
弦理论的 1-膜概念提供了几何解释。光子(通常是零维点)在隧穿过程中变成一维“弦”。这个 1-膜存在于无空间、无时间的维度中,以衰减波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 4D 现实中。
- 相位悖论:Horst Aichmann 观察到隧道波保留了其原始相位,这意味着 零时间 隧道挖掘过程中所经过的时间。“在屏障内部,没有时间或体积——只有连接两点的一条线,”他指出。
- 宇宙意识:如果大脑进入这个 1D 领域,意识可能会进入一个统一的领域。在这个领域中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共存——这一概念与卡尔·荣格的“集体无意识”相呼应。
心灵感应和心灵的“幽灵行动”
爱因斯坦的“鬼魅般的超距作用”描述了量子纠缠,即粒子在遥远的距离内瞬间相互影响。如果衰减波与神经回路纠缠,它们可以实现 心灵沟通 通过心灵感应。
- 实验线索:尼姆兹的超光速莫扎特传输和拉莫尔钟的测量(显示铷原子的隧穿速度比光速还快)表明宏观量子效应是可能存在的。
- 外星链接:作者推测先进文明可能会使用衰减波进行星际通信。这将绕过无线电波的限制。
意识:一种量子现象?
意识的“难题”——主观体验如何从物质中产生——或许可以在量子生物学中找到答案。植物利用量子相干性进行光合作用;人类或许可以利用隧道效应进行认知,从而可能解释与心灵感应有关的现象。
- 预知与时间:如果衰减波短暂地颠倒因果关系,它们就可以解释预知的预感或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- 技术视野:利用瞬逝波的脑机接口未来可能实现直接思想传递。这可能会模糊思维与机器之间的界限。
结论:重写现实规则
超光速脑波的发现不仅挑战了物理学,也挑战了我们对存在本身的理解。随着我们解开编织在我们脑海中的量子线索,我们离解答古老的问题更近了一步。我们是否受时空的束缚,或者意识是通往超越维度的大门?用作者的话来说, “大脑不仅仅是一台计算机——它还是一台量子无线电,可以调谐到宇宙的频率。”
这是一篇姊妹文 “发现超光速脑波”,重点关注衰减波对心灵感应的影响。如需更一般性的影响概述,请访问此页面: “超光速脑波的发现”.
案例:
- Hartman, T. (1962).波包的隧穿。
- Nimtz, G. & Aichmann, H. (1999).超光速量子隧穿实验。
- Galinsky, VL & Frank, LR (2023)。WETCOW:弱衰减皮质波 自然.
- Steinberg, A. (2023). 拉莫尔时钟对量子隧穿的测量。
- Sandberg, A. & Bostrom, N. (2008): 全脑模拟:路线图,技术报告#2008-3,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,附录 A
“在量子领域,心灵的低语可能会在星空中回荡。”
埃里希·哈比奇-特劳特